頁巖的孔隙類型分為有機質孔隙、礦物基質孔隙和微裂縫孔隙三種[1]。統計結果表 明,這三種類型的孔喉直徑分布范圍較寬,且相互重疊;而單塊樣品的核磁共振與掃描電鏡、CT 掃描的對比結果卻表明,T2 譜上小于3 ms 的短弛豫峰為有機質孔隙,10-100 ms之間的峰為微裂縫[2,3]。因此,通過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技術能夠有效評價頁巖的孔隙度及 孔隙結構,并區分不同的孔隙類型。有機質孔隙與總有機碳含量(TOC)、干酪根類型、熱成熟度(Ro)、生烴強度、生烴增壓[5]有直接關系,礦物基質孔隙反應了地層的壓實程度,而微裂縫則反應了游離氣或可動油的含量、體積壓裂與天然縫網的溝通能力等,從而可評價 頁巖油氣儲層除各向異性以外的所有品質。受內部梯度、受限擴散等因素的影響,二維譜的孔隙流體解釋模型不同于常規儲層,油、氣、水的擴散系數D 與T2 之間不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[4](圖2)。綜合一維譜、二維譜的信息,建立了孔隙流體識別、分布與評價模型。經初 步應用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更多核磁共振技術應用信息或資料,可與我們聯系咨詢。
(參考文獻:《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技術及其在頁巖儲層評價中的應用》)